春山如笑,欣欣向荣。蓬勃春光里,“她”力量正不断彰显新时代的奋斗之美!现将永和县各行各业优秀女性代表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展现巾帼风采,并向每一位女同胞送上温馨的祝福。
春风化雨 桃李芬芳
常爱红与学校教师共同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jpg
常爱红与学校教师共同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
临汾市名师、山西省学科带头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红军小学优秀校长……这是永和红军小学校长常爱红曾经获得的荣誉。
在常爱红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学校的儿童活动室。活动室内,摆满了学生们的手工作品,有剪纸作品毛主席像、红军长征、小红军等等,在这里,“红色”元素随处可见。
近年来,在常爱红的指引下,学校逐渐形成了红色教研、红色教学、红色生活“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教研备课重在挖掘地方红色资源,整理红色精神内涵,研讨如何将红色文化渗透在各学科中。课堂教学要注重各学科内容与红色精神实质的结合。学校注重把学生日常生活与红军精神相结合,安排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
“咱们是临汾唯一一家红军小学,红色教育是学校的品牌优势,完善红色教育体系重在做好红色课程的研发,红色体验是结合实际进行红色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红军精神。”常爱红介绍说,“红色文创是做好永和红色故事的搜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编导一些情景剧重现历史画面。红色宣传重在通过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读红色书籍,做红色手工来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永和红军小学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一颗红星都“闪亮”,就是让学生从根源上铭记红色历史、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将红色教育贯穿始终,树立起鲜明的红色品牌,让学生在人生重养成、打基础的阶段,将红军精神内化于心,守护好、传承好。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培养力度,在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上下功夫,在广大学生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下去。
“做了大半辈子教育,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常爱红说她很庆幸自己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当她在课堂上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悬在孩子心头的疑惑时;当她在教师节这样特殊的日子里,收到写满问候与祝福的贺卡时;当她走在马路上,学生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响起清脆的“老师好”时,她的内心是被幸福、感动、快乐填满的,这种满足感将伴随她一路前行。
小康路上 牵手前行
“我吃过苦,所以我想让我的姐妹乡亲能过得甜一点。”这个言语朴实的妇女名叫李爱红,是永和县望海寺乡李家畔村人。
23年前,19岁的李爱红从老家永和县来到省城太原打工,那时的她觉得,打扫家一天能挣100块钱,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23年后,这个能吃苦的山里妹子,已经是太原市贝亲好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和永和好帮手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除了荒山野岭,啥也没见过。”从小生活在穷山沟的李爱红,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她回忆说:“刚到太原务工时,服务员、洗碗工、售货员,我啥也干过,我就是觉得,只要肯干,总能拼出自己的好光景。”
有一天,李爱红看到招工的小广告上写着:打扫家擦玻璃,工资日结,每天50—100元,李爱红心里直嘀咕,有这么好的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第二天去了招工的地方,凭借自己做过酒店服务员的底子和踏实认真的服务态度,干净利落的李爱红很受雇主的欢迎,从临时打扫的小工,变成了长期稳定的家政服务员。
李爱红没有光顾着高兴,她心里琢磨着,老家还有那么多姐妹没活儿干,为什么不叫她们出来一起挣钱?我也可以开公司给大家介绍活儿。于是,在2008年的冬天,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部小灵通、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出租屋,李爱红的创业之路开启了。
万事开头难。当李爱红兴冲冲地回到老家招工,原以为会有许多妇女跟着外出,结果乡亲们的思想观念普遍保守,认为出去干家政是一件丢脸的事儿。这如同一盆冷水,把李爱红浇了个透心凉,反而让她清醒意识到:要小康,先得改变思想!
“走出去,世界就是我们的家;走不出去,家就是我们的世界!”李爱红从根源着手,拉动越来越多的老乡迈出第一步。
不懂技术,她就手把手教;没有经验,她就一点点带。这些年,她先后累计培训了1.8万名进城务工人员,推荐、安置就业3.18万人次,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不愁”。在李爱红的精心打理下,她的家政公司逐步发展为拥有1个家政服务员实操实训基地、25家加盟店、13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连锁企业。李爱红带领大山姐妹创造了出路,手牵手奔向小康路。
巧思善工 变“纸”为“宝”
刘林翠在进行剪纸创作
刘林翠的工作室里满满当当摆放着她的剪纸作品,她就坐在她的工作桌前,安静而专注,在这个小天地里,她经常一坐就是一天。
“我喜欢剪纸,这门手艺伴随着我成长。”刘林翠是土生土长的永和县人,自打孩童时期,她就学着长辈模样,拿起一张张宣纸,剪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刚开始剪花朵、小动物、喜字,这些比较入门的作品,对当时还是孩子的我来说,剪纸就是一个变‘纸’为‘宝’的过程,充满神奇的吸引力。”
带着对剪纸的热爱,刘林翠越发沉浸于这门手艺,甚至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永和剪纸艺术是一种瑰宝,为什么不用这种艺术表现出咱黄河的文化、展现出咱黄河的魅力呢?”带着这样的想法,刘林翠把自己的目光聚焦于黄河岸边的民俗民风。千百年来黄土文化的沉淀与交融,成了她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变成了一幅幅变化中的永和剪影。
《送公粮》《红军东征》《永和乾坤湾》……刘林翠用一双巧手剪出一段段黄河故事,不仅诠释着她对黄河文化的理解,也承载着她对黄河这片土地和父老乡亲们的一片深情。
成为山西永和剪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后,刘林翠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今年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把剪纸这门艺术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进行了一些创新和尝试。”刘林翠拿出了一套床上用品“四件套”,上面或印刻着“喜”字,或印刻着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或印刻着精美的花饰。“只有把非遗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我希望可以义务培训一些学员,培养一些永和剪纸非遗传承人,同时也可以给永和县的妇女一个自主就业的机会,一举多得。”
从当初那个痴迷剪纸的小姑娘到如今现在这个主动担当的非遗传承人,刘林翠的心态悄然发生变化。“技艺传承与弘扬文化,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一代又一代匠人接续耕耘。”刘林翠有自己的思考,“我相信,只要全身心投入,做到专一、专业、专注,就能把技艺继承并发扬好,也就能在万千锤炼中找到符合时代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名雁”领航 群雁齐飞
刘青艳与同村妇女一起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
她是永和县望海寺乡北河路村党支部书记,曾被评选为县优秀共产党员、农村“名雁”支书、农村致富带头人 ,她就是刘青艳。
刘青艳的脸上总是挂着浅浅的笑容,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做起事来却雷厉风行。自当任北河路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刘青艳做了不少事。村里路不好,刘青艳就想办法自筹资金硬化道路;村里网不通,刘青艳就张罗着让全村通上了无线网络;村里百姓收入低、集体收入“捉襟见肘”,刘青艳就想方设法搞产业……
北河路村地域广阔,但耕地贫瘠,基本靠天吃饭,青壮年外出打工,呈现“老小留守,壮年打工”的局面,村民收入无法实现持续增长。刘青艳盘算了起来:北河路村海拔高、地广人稀,有养殖肉羊的传统,把养羊变成村子的主导产业是一条好出路。
说干就干!依托本村利群养殖专业合作社,刘青艳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养羊特色产业,培养带动了养殖户22户,并逐渐形成了规模性产业,目前全村共养殖5000余只羊。
“现在正赶上永和养殖业发展的好时候,棚舍建设、人工种草、青贮池建设、参加保险等等,好多事项上,政府都给咱们补贴,这可省了不少钱,得抓紧发展机遇!”刘青艳说,“我们通过本地合作社发挥示范、带动、服务三大作用,希望能带着老百姓一起富,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作贡献!”
下一步工作,北河路村将结合望海寺乡发展“养殖园区、红枣小镇、美丽乡村”三大产业板块战略目标,着力推动三产融合,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顺应变化、融合发展。
“村里无小事,村民无小事,我觉得我就是一个服务者,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这是刘青艳对基层工作者的理解。“‘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职责,老百姓关注哪些问题,议论哪些焦点,就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只有积极为老百姓付出,为北河路村的发展多添一份力、尽一份心,才能对得起群众对我们的信任。”
面朝黄土 春暖花开
田华与农户沟通春耕备耕情况
田华停不下来。作为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的她,总是挂念着那一方土地、一方乡亲。
“眼看着春耕就到了,我想去看看春耕备耕的准备情况。”尽管已经安排部署好今年的春耕备耕工作,但田华还是牵挂着“黄土地”。田华前往望海寺乡白家腰村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片区,向农户了解春耕备耕情况。
“田主任,这个‘土地改造’今年是个什么情况呢?”
面对农户的提问,田华耐心解答。“你说的是农用地宜机化改造吧,咱们去年改造了3220亩,这些地块全程机械化作业。今年,计划对万亩低产低效的农用地进行宜机化改造。改造完成后,咱的土地都能进行机械化作业啦,咱农户省心、省劲儿!”
永和县持续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子,推动了农用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有效解决了丘陵山区农机“下田难”“作业难”等瓶颈,从根本上破除了大中型农机具难以落地施展的困扰,补足了丘陵山区农业实现全程全面机械化的发展短板,开启了新阶段“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托管”的新模式,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农业发展赶上了好时候,中央、省、市、县都把‘三农’工作当成一个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节点,县委、县政府更是大力支持我们搞创新、搞试点。每一次试点成功作典型来推广的时候,我的内心非常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田华喜欢和农户打交道,面朝这片“黄土地”让她觉得很踏实。
很多人总觉得和农业相关的产业是很辛苦的,田华却不以为然。“每当四五月份,走在田间地头,眼前是一片片充满生机的绿色,空气中散发着阵阵麦草香气,我能联想到的就是丰收时候农民脸上的笑容。”田华说,“我的工作能为农民解难题,能为现代农业发展作贡献,也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尽一份绵薄之力,它赋予了我价值,所以我热爱它。”
心若向阳 方能无畏
杨调娥整理工作笔记
永和县坡头乡呼家庄村村民杨调娥的荣誉证书又添了一张,这是永和县妇女联合会颁发的“绿色家庭”证书。
杨调娥爱干净,总是把家里收拾得规规整整,不仅如此,她还带动周边父老乡亲打扫村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份荣誉对杨调娥而言名副其实。
“持家”只是杨调娥许多形象中的一面,你一定想不到,这样的杨调娥在工作上是个十足的“女强人”。
杨调娥一直生活在以务农为主的家庭里,可是她身上却有使不完的劲儿,总想着自己还能再干点什么,想打拼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2009年,杨调娥开始自主创业,在自己的小院子里养起了猪。“那几年,养猪行情相当不错,我觉得这是个机遇,得试试,不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杨调娥就是这样,认定的目标,就要闯一闯。那一年,养猪给杨调娥一家增加了不少收入。
既然能做成,为什么不把规模做大一点?萌生了这个念头,停不下来的杨调娥又开始了新的尝试,成立自己的养猪场。
2010年4月,为了养猪场选址,她不顾疲劳四处寻找,最终将养殖场定在赵家沟村村南的荒渠。为了筹措资金,她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跑了多家银行,终于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有了第一笔资金。
建起了猪舍,购买了猪苗、猪料和兽药,杨调娥开始了早出晚归的生活。“养猪的活又脏又累,特别是夏天,那个气味一般人都会敬而远之。”杨调娥说,“但人要有取舍,我既然想要事业上的成功,就必须要放下对舒适生活的眷恋。”
养殖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杨调娥就查阅资料和书籍,甚至专门跑到外地找专家咨询。功夫不负有心人,杨调娥养的猪没病没灾、膘肥体壮,甚是喜人。
但2011年,一场口蹄疫打破了杨调娥的喜悦和期待。“我养了400多头猪,其中有100多头已经能出栏的猪,因为这场口蹄疫,全都处理了,不能售卖,赔了30多万。当时我的外债都没还清,又添新债,很低落。”杨调娥说起这些往事时,轻描淡写,她说,只要乐观肯干,没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终于,杨调娥的养猪场做成了。面对成绩,杨调娥没有满足,她希望在三五年内,建成永和县最大的良种养殖场。她相信,只有敢想敢拼,梦想一定会实现。